近日,在威海瑜泰水產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瑜泰水產”)打造的威海瑜泰國家級海洋牧場里,120萬尾綠鰭馬面鲀順利完成生長周期,迎來規模化豐收。
綠鰭馬面鲀是瑜泰水產培育的特色品種之一。在瑜泰水產公司內的沙盤上,多營養層次生態立體綜合養殖模式呈現眼前。在遠海、中間、近岸3個區域,瑜泰水產分別規劃出了筏架養殖區、人工魚礁區、底播增殖區。
“我們基于生物資源調查、環境評估、養殖容量控制,規劃出了3個不同區塊。其中,在遠海深水區設置筏架養殖扇貝,中間泥沙底質區投放魚礁養殖刺參,近岸沙底質區養殖海腸,構建多營養層級生態養殖鏈條。”瑜泰水產經理孫文強說。
在人工布設的1000畝人工魚礁區內,瑜泰水產定向培植裙帶、松藻、石莼、馬尾藻等海藻,形成海底藻場,為刺參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。海藻通過自身的光合作用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,成為生態養殖區內降碳增氧、維持水域環境動態平衡的寶貴資源。
近岸的海腸棲于沙質海底,對環境溫度、鹽度、氫離子活度變化有較大耐受能力,可降解海底硫化物和氨氮,通過獨有的潛沙穴居習性活動,疏松底質,改善海底環境。而刺參、海腸排出的糞便也是養殖鏈條中難得的生物有機肥,分解后形成無機鹽為浮游生物、細菌繁殖提供必要營養,成為中上層扇貝攝食餌料的供應源。
經過瑜泰水產一番打造,這里構建起了一個多營養規模化生態牧場,畝產綜合經濟效益提高了20%以上。這片海域由原來的“海底荒漠”,正變成豐厚的“海上糧倉”。
作為深耕威海火炬高新區20多年的養殖企業,瑜泰水產不僅改善了海上生態環境,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,是威海火炬高新區打造“藍色糧倉”的一個生動案例。
靠海吃海。37.3公里綿長海岸線、4.1萬公頃海域,威海火炬高新區坐擁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。通過一系列嚴謹高效的舉措,威海火炬高新區盤活海域資源,加速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海洋經濟轉型升級。
近年來,威海火炬高新區共獲批4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,均以投礁型海洋牧場為主,以尊重自然法則、投放人工魚礁、改良海洋生態環境為核心特色,建成海洋牧場觀測網或智能化檢測系統,集成海洋牧場生態、生產、安全、宣傳等信息,全方位展示海洋牧場建設成果,實現“可視、可測、可控、可預警”。
海水養殖產量年增長約4.2%,其中,海參年產量約400噸,扇貝、牡蠣等年產量約1.5萬噸……自高標準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以來,威海火炬高新區通過資金扶持、政策引導等方式,不斷調動養殖企業積極性,構建以及修復海洋生物繁殖、生長、索餌以及避敵所需的場所,養護漁業資源,修復海洋生態,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。
“我們把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與資源保護和增殖、調整捕撈作業布局等有機結合起來,大大改善了區域漁業資源衰退和海底荒漠化問題,延伸漁業產業鏈,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”威海火炬高新區農業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該高新區將不斷擴大休閑漁業產業規模,打造生產標準化、服務集約化、功能多樣化的現代休閑漁業產業集群,奏響新的“海洋牧歌”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京ICP備05034026號-9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0532號
地址: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27號院 郵編:100036 聯系電話:010-68209024 傳真:010-68209025